“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無廢”并不是指沒有固體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無廢城市”建設的遠景目標是實現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和處理處置安全環保。
“無廢城市”建設的試點目標包括基本目標、管理目標、產業目標、改革目標和示范目標。
一是基本目標,到2020年,系統構建“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
二是管理目標,要求試點城市在固體廢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明顯進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主要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險廢物全面安全管控,非法轉移傾倒固體廢物事件零發生。
三是產業目標,要培育一批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骨干企業。
四是改革目標,要深化固體廢物綜合管理體制和機制的改革。
五是示范目標,要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示范模式。
方案有了,目標有了,試點有了,期限有了,仍需要在行動中不斷調整和優化,治標更要治本,少產生固體廢棄物,最前端減量尤為重要,這其中不僅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也要穩步推進給工業副產物“豁免”的工作。所謂“豁免”就是將原本是可以有條件當成原料回用的工業副產品,特殊歷史時期因為科技水平達不到分離、提純而不得不進入廢棄物體系貯存、運輸、處置的產品,被劃入固體廢棄物管理體系并按照固體廢棄物管理標準處置那部分可再生原料恢復其原料屬性的行為。
特別是近年來工業生產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清潔生產促進法和循環經濟促進法施行多年,很多工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原料轉化為副產品后具備了作為再生原料循環回到前序工藝的性能指標和安全環保條件。時代變了,工藝變了,原料和產品標準也在改變,針對部分副產品管控如果仍然按照老的體系一成不變,會導致生態環境治理成本增加,固體廢棄物越管越多,越處理越多,生產和經營企業陷入怪圈走不出來,轉運和填埋量不減反增延誤了無廢城市建設進程。
工業副產品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主要產品的同時,從同一種原材料中,通過同一生產過程附帶產生出來的非主要產品,其特點是一部分主副產品的區分并不是絕對的,甚至可以相互轉化的。
工業固體廢物是指在工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在一定時間和地點內無法利用而如果被丟棄會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固態、半固態物質?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工業副產品與工業固體廢棄物的區別主要在于,前者只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后者既可以在生產中也可以在經營(包括儲存和運輸)中產生,重要的是能否在一定時間范圍和地域內得到循環利用,是否因為主客觀原因被丟棄。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假如以前被定義為固體廢棄物的工業副產品現在因為工藝技術創新突破了瓶頸,在生產同時和生產線上、裝置中、園區內分離、提純后重新作為原材料循環利用,因此也就沒有了被丟棄的可能,更不會造成生態環境污染,那么它就沒有了任何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特征,而應該完全回歸工業副產品的范疇。我們也可以認為,“豁免”是管理體系的自我革命,是工業固體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