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廢行業透徹說(二)
二、技術趨勢1. 危廢處理方法,危廢基本處理步驟包括分類、預處理、一般終處置。金屬、油脂、溶劑、染料等由回收利用價值的廢物可被資源化利用;預處理包括物理法、化學法,預處理后的危廢才能進入焚燒或填埋等一般終處置設施中。我國危廢處理方式基本以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為主。資源化利用的模式為危廢資源化企業向上游產廢企業收取有利用價值的廢物,再提純生產為資源化產品,收入來自于銷售產品,盈利受上游廢物價格及下游金屬價格影響。害化處置是處置企業向產廢企業收取費用,主要包括焚燒、填埋、物化,水泥窯協同處置也可列為無害化處置的方法。無害化毛利較高,焚燒毛利可達40%以上,填埋毛利50%以上。水泥窯協同處置與水泥生產共攤成本,邊際成本較低。危廢處理基本技術路線,危廢處理方法主要有資源化、無害化兩類2. 無害化焚燒,無害化占比36.3%,預計2020年將提高至38.5%。2016年工業危廢處置量共4430萬噸,其中資源化處置量2824萬噸,無害化處置量1606萬噸,其中無害化占比36.3%。我們預計無害化占比繼續提高:對工業企業來說,資源化廢品有利可圖,企業有動力處理該類廢品;而無資源利用價值的應當無害化處置的危廢可能被偷排。隨著監管收緊,這部分危廢是增量需求。無害化處置占比穩步提高,無害化中焚燒項目是主要增量產能。危廢一般終處置方式主要還是焚燒與填埋,其中焚燒產生的飛灰、物化后的部分產物也需填埋,填埋容量供不應求,目前送去填埋的大多是焚燒飛灰、重金屬污泥等無法繼續減量的廢物。但填埋方式的占地因素、處置種類、立項審批等缺點都限制了其發展。東部中部城市“垃圾圍城”現象嚴重,垃圾填埋場選址、工業廢物堆積儲存都是很大的問題,為城市擴張、節約土地考慮,政府部門對單一的填埋項目將會非常慎重。水泥窯協同處置的限制也較多,目前全國水泥干法生產線1769條,預計可供改造的水泥生產線約150條,按每條7萬噸/年的平均處置規模計算,水泥窯協同處置潛在產能約1000萬噸/年。限制條件主要是1)協同處置危廢需要水泥窯持續開工生產,因此該區域水泥供給過剩的不適合,該區域危廢處理能力短缺的;2)項目建設必須與城市規劃相符,且靠近居民區、水源地的不能選;3)《審查指南》規定窯型2000t/d以上可以進行處置危險廢物,但實際操作中,危廢產能大于5萬噸/年的較容易過審批,一般處置危廢量占水泥產量的5%,即超過3000t/d的大窯較合適。水泥窯協同處置之前發展較慢的原因為:1)以往監管力度小,危廢較少,且危廢上游企業較為分散,水泥企業缺少前端收集能力,因此往往處置的是市政垃圾,而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每噸可獲得的接近180元發電補貼相比,水泥窯協同處置獲得的60-80元補貼十分低,在危廢處置需求并不旺盛時,盈利能力較弱。2)水泥行業以往盈利不錯,并不愿意投入資金、人員改造設備,也不愿意承擔風險。近年來水泥行業產能過剩,水泥企業有動力增加新的業績增長點。環保部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4000余家水泥企業中僅有24家企業獲得了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截止到2017年5月底具有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經營許可證的水泥企業有僅35家,核準處置規模超過200萬噸,盡管目前規模還較小,但是總數及核準處置規模近三年來已翻番。危廢企業與水泥企業不僅是競爭關系,更是合作關系。存在三種合作模式:1)分散聯合經營模式,水泥企業和危廢預處理企業分屬不同的法人主體,危廢在預處理中心經預處理后,運送至水泥企業直接入窯。2)分散獨立經營模式,水泥企業和危廢預處理中心屬于同一法人主體。3)集中經營模式,在水泥生產企業廠區內對危險廢物進行預處理和協同處置。三、行業格局1. 行業格局:“小、散、亂”目前危廢行業呈現“散、小、弱”特征。隨著監管趨嚴,標準提高,小企業會被淘汰或被收購;且未來資質審批更嚴,實力弱的小企業將更難獲得資質,國企。散:危廢行業市場集中度極低,行業前十企業處理資質占比僅為6%,其原因為1)危廢處理半徑短,跨省轉移需審批,區域性極強,2)地方保護主義較強,跨區域拓展較難,3)標準尚低,對技術與管理上的要求還不高。資質企業平均規模較?。?016年我國持危險廢棄物經營許可證的企業數量為2149家,2016年凈增加僅115家,體現出環保系統對新頒發許可證愈發謹慎;平均每家處理量僅不到3萬噸,呈現較強的分散性特征,但單企業處理規模由2014年2.2萬噸/年增加到2016年3.0萬噸/年,未來隨著許可證頒發與復核難度加大,實力弱、技術差的小企業將被淘汰出市場,龍頭擴張,單企業規模繼續擴大。單企業處理規模不斷擴大弱:大部分工業危廢處理企業技術、資金較弱,處理資質比較單一,這也是危廢企業實際處理比例較低的一大原因。據統計,全國1500多家具有危廢處理資質的企業的處理類別和能力中,90%的企業經許可處置的危險廢物種類都小于10種,而能處理25種以上危廢品類的企業僅占1%。從處理量上來看,處理能力低于50噸/日的企業超八成,處理能力達到1000噸/日的企業僅占0.3%。危廢處理量低于50噸的企業超八成,危廢處理種類低于5種的企業超九成2. 行業內并購情況A股公司通過并購獲取危廢資質量。東江環保為行業龍頭,內生+外延發展今年年底資質量將達到170萬噸;上海環境憑借大股東上海城投在上海環境領域的壟斷地位拿到31萬噸資質。危廢新建項目周期太長,我們認為國企背景、技術好、資金實力強的行業龍頭將繼續通過并購完成地理擴張與業務擴張。3. 危廢標的評價四維度體系:區域、資源、技術、管理,危廢行業景氣度高,A股公司紛紛跨界并購切入危廢領域。未來市場還將涌現更多并購案例。我們構建了區域、資源、技術、財務的四維度體系來評估并購標的的質量及其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危廢行業區域性強,優秀企業“占山為王”。另一方面,并購標的與母公司是否存在協同效應也是值得關注的,固廢企業往往有焚燒等項目經驗,容易產生協同效應;跨界并購切入高壁壘的危廢領域的公司則需更長時間的觀察。技術類型:供需格局趨向平衡,技術會越來越重要。高精尖技術能減少二次處置成本(如焚燒飛灰、爐渣)。若能減少二噁英等污染物的產生,將顯著減少“鄰避效應”。
?